蒸汽刷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蒸汽刷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资讯】消费还未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引擎

发布时间:2020-10-30 15:01:31 阅读: 来源:蒸汽刷厂家

消费还未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引擎

在投资需求难以长期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大环境下,人们对消费需求寄予了厚望。而今年的消费增长既没有显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火爆局面,也没有充当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从中长期分析,居民消费潜力依然可观,但要提振消费,增强其内在动力和强劲拉动力,仍需作出巨大努力。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今年一至三季度,最终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7.9%,固定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率为53.4%,消费贡献率比投资低5.5个百分点;消费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点数分别为4.5和5.0个百分点,相差0.5个百分点。数据显示,消费仍然没有充当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多种因素导致消费欲振乏力   1。收入增长缓慢、收入预期下降   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着消费水平的高低,消费需求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收入增加消费也就增加,收入降低,消费也会相应减少。2011年前3季度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8%,增速不仅大大低于同期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增速,而且也明显低于GDP增速。据央行对2011年第3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居民收入增速趋缓,当期收入感受指数50.3%,较上季回落1.8个百分点。居民未来收入信心指数54.3%,较上季回落1个百分点,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仍不乐观。  此外,今年以来,作为居民财产性收入重要来源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表现也不佳,股市“跌跌不休”,绝大多数股民所持股票市值大幅缩水;加之坚挺的房价开始松动,降价预期增强,使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有所缩水,实际有效购买力下降。这些都在较大程度上使不少居民捂紧了钱包,逐渐回归到精打细算、量入为出过日子的境况。  2。不同收入阶层消费水平差距导致消费断层明显   2010年,在城镇,居民10%的最高收入户与10%的最低收入户人均消费支出之比为5.80﹕1;在农村,高收入农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是低收入农户的3.23倍。加之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收入与消费差距的长期存在,一方面使我国巨大的潜在市场在较长时期内难以充分释放;另一方面也使消费结构的调整升级出现失衡断层,容易造成居民消费的阻隔,导致高档消费难与低档消费进行有效衔接替代,从而形成相互承接的消费梯度,使得趋于饱和的城镇市场难以顺利向农村市场转移,不利于居民消费的有序扩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更不利于统一消费市场的形成。  3.汽车、商品房对消费品市场的带动作用减弱  受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取消、部分城市限购、提高停车费、汽油价格上涨、刚性消费释放和城市拥堵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今年以来汽车消费增长明显放缓。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10月限额以上企业汽车类零售额增幅比上年同期增长15.6%,回落19个百分点。由于去年年底车市的“翘尾”效应,预计未来两个月汽车销售将继续回落。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对居住类商品销售影响较大,居住类商品消费增速回落。商品房价格高、楼市成交量萎缩影响到装修、家电等相关行业销售放缓。据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统计显示,1-10月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6.4、2.1和7.4个百分点。  4。高物价直接抑制消费   伴随着今年的高物价,居民的通胀预期和压力不断加大,对消费意愿形成负面影响。在收入预期没有增强的情况下,物价上涨对居民消费预期的影响更为显著,一些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居民被迫以减少开支来应对价格上涨,进而影响到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  尽管今年以来市场销售增速不低,但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增速均有所放慢。食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影响更大,特别是直接关系民生的粮油、牛羊肉、蛋、蔬菜等食品类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到低收入家庭的正常支出。  5。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强,居民消费和投资行为更为谨慎   欧债危机加深所造成的悲观消费预期不仅严重制约了全球经济的复苏,也阻碍了内需的扩大。一般来说,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短期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决定的。据央行对2011年第3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由于通胀严重,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持续冷淡,仅17.2%的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43.1%偏好“储蓄存款”,而9.2%的“股票投资”降至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适应市场上消费变化的需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往往会出现滞后,同时,由于收入制约及欧债危机带来的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导致居民收入大部分被转化为储蓄,消费的拉动作用不能有效体现。  未来消费仍有巨大潜力和优化空间   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最终消费仍将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仍将会进一步延续。  今后,国家将继续保持消费政策的连续性,进一步加强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力度,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政策的推动力将会在2011年继续发挥作用。  经济结构转型要求消费需求发挥更大的作用。世界经济的不确定走势及新的贸易保护主义使我们难以对出口需求给予过多地依赖,加快经济增长需要更多依靠消费的拉动,培育和扩大消费,有助于消化过剩产能,且不会产生其他风险和副作用。与1998年相比,当前我国扩大消费具备更加有利的条件,国家新的经济扶持政策将会更多地转到着力扩大消费上来。  消费的强大惯性与新增需求将同步发力。长期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向企业和财政倾斜,居民收入增长相对较慢,直接制约了消费增长。目前,消费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约三分之一多,远低于发达国家,其中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还有所下降。  我国居民消费的众多商品虽然与国外发达国家一样,也达到饱和,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各种新、旧需求都可能增加。如城市中的耐用消费品在今后几年的增长点,主要偏重于正常更新、购房带动、新婚添置、升级换代等因素。  物价涨势加速回落,有利于居民增加相关消费。从近几个月CPI数据看,政策效果已经显现,疯涨势头已基本得到控制。此外,从PMI指数中,也能看到经济发展中一些积极变化,居民通胀压力明显缓解,将有利于居民增加消费。  采取多种举措充分释放居民购买力   1。增加收入,进一步提升居民购买力水平   一要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重点在农村,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消费能力,是扩大农村消费的着力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调整农业结构、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以便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继续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清理和取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收费,切实保护农民务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务工收入稳步增长。  二要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就业是最有效的收入保障,扩大就业是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的根本性措施,也是拉动城镇居民消费的重要环节。各级政府要把改善就业环境、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认真落实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同时,加强政府对拖欠职工工资问题的管理与监督,切实解决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的问题。  三是要优化理财环境,拓宽投资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首先要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投资环境,切实解决居民投资的后顾之忧,让普通百姓能够公平、公正、公开地参与股市交易,保障公民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合法的私有财产,使他们能安全、放心、明白地拥有财产和赚取财产性收入;其次,要拓宽投资渠道。增加社会公众的投资渠道,使其财产性收入有切实的实现途径。  要积极创造外部条件,激发居民创业热情,拓宽群众财富增长渠道。在硬件上,要创造畅通的物流、信息、能源、交通条件,方便群众创业。在软件上,充分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鼓励更多人投入创业之中。积极创新金融管理体系,开发适宜普通群众的投资品种,为居民财富增长提供多元化途径。  2。稳定预期,提振居民消费信心  政府和有关部门重点要在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等方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样可以稳定人们的心理预期,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和消费倾向。特别是要关心和帮助低收入家庭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减少居民对未来生活的担忧,提高居民的即期消费需求,增强消费信心。  3。千方百计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经济自主增长动力的恢复是保增长、调政策,以及经济可持续复苏的关键。自推出一揽子政策以来,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得到一定程度恢复,但还很不够。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和发挥内生增长的动力,让民间投资逐步取代政府投资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主力,同时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要放宽准入,打破垄断,让民营资本有更多有利可图的投资空间。要加强社会保障,更多地从体制上破除那些限制自主性消费增长的障碍。  4。要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  鉴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仍需巩固,以及投资项目的延续性和消费增长对于政府政策的依赖,一揽子政策难以马上退出。但从另一方面看,过度依赖政策,增长的可持续性得不到保障,与此同时,在经济可持续增长过程中,资产价格上升和通货膨胀风险也在不断上升,政策的适当调整和退出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当然,在选择调整和退出时,必须考虑经济增长的承受力、世界经济的复苏程度及与世界各国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协调。

近视经常眼疲劳

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近视前期怎么保护视力

眼睛花如何保护视力